IHC中国文化国际峰会“文化传播U30领袖·王一珺”人物专访

2024-04-25 16:45  [来源:未知]  [作者:gaoxiang]  [责编:gaoxiang]
字体:【

2024年04月13日,IHC青年精英联盟“与世界对话”中国文化国际峰会在美国.哈佛大学圆满落幕。峰会现场为对中国文化传播做出了特殊贡献对王一珺女士颁发了“文化传播U30领袖”奖项,峰会记者田佳源对王一珺女士进行了深度个人专访.(记者:田家源)

王一珺是哈佛大学工程科学项目在读博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生物系统专业。她的科研方向为衰老中的基因改变,常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系统的分析建模、基因编辑、化学分析。一珺爱好广泛,包括登山、阅读、看电影、听乡村音乐、体验各平台游戏。她曾带领哈佛华人龙舟队取得波士顿大学组冠军,并长期支持哈佛华人篮球、赛艇、足球运动。一珺曾于本科和研究生学校担任课程助教。她连续三年服务于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曾任联合会部长、史官、主席。

Q1:你的科研方向是衰老中的基因改变,可以跟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你的研究内容以及你对于这个领域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吗?

A1:我的研究方向偏向心肌细胞中与衰老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分析。更详细一点说,DNA上的每一个分子随着年龄或是一些疾病的发展,都会沾上一些可被修复,或是不可被修复的化学结构,从而影响它的表达,进而导致部分功能的缺失。而我的研究便希望探索DNA损伤对于衰老与心肌疾病方面的影响。

之所以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是因为在本科的时候,我先是转到了生物工程专业,在年轻的时候,看了一些文章之后,自然而然地对“长生不老”的话题有了向往,便在实验室当中进行相关领域的实习。在收获颇多之后,我继续申请博士,并且找到了一个专注于衰老研究的实验室。

Q2:作为哈佛大学工程科学项目的博士研究生,你是如何平衡科研和个人爱好的?这种平衡对你的学术和生活有何影响?

A2:在前些年,我其实花了很多时间在科研之外的东西上,比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许多社团。在没有达到绝佳的时间平衡的时候,更多的是靠我的老师以及合作者对我的包容。在哈佛大学,整体的氛围是相当开放的,给予学生的活动资源也非常多,因此他们十分能够理解我在别的领域与组织同时担任更多的角色。

这些课外活动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前些年,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学术上,因此目前会更加希望聚焦研究:我昨天从实验室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

Q3:你在大学期间担任过课程助教,并长期支持各种体育运动和校园社团活动,这些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你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

A3:在我看来,担任助教更多地培养了我的耐心与口才。在担任助教的时候,我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学生,而我需要跟每一位学生保持友善、积极与高效的沟通,因此耐心是十分必须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我担任的是理科课程的助教,有时候讲了一次,大家不一定能听得明白,就需要换种方式去讲,直到大家都理解为止。

体育运动对我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确有着极强的助力作用。在带领龙舟队的时候,整个队伍中有多达二十五个人,包括平时的运动员,替补队员,以及从外面请来的教练,而我就需要组织大家,积极与规律地参与平时的训练,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每一个成员。二十多个人之中终归会有一些小摩擦,以及意见不合的地方,作为队长的我也需要尽可能去调和。

龙舟比赛是一个十分长期的活动,从训练开始的三四月份,到第一次比赛的六月份,再延续到九月与十月,我也从一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会和教练产生争执,到最终以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和大家交流,提升并不断优化自己的管理能力。

Q4:除了学术和领导力,你还有广泛的爱好,包括登山、阅读、看电影、听乡村音乐、玩平台游戏等,这些爱好是如何丰富了你的生活并为你的学术和社交生活带来了什么不同的体验?

A4:不管我是在社团当中,还是聚焦于学术,总会遇到不那么快乐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些爱好就提供给了我极大的快乐与满足感。在我主理社团最大的活动,常春藤春晚的时候,我每天都相当的忙,忙到整个人下一秒就要崩溃的感觉。那个时候天气不错,于是我便频繁地爬山,虽然去爬一次山就要耗费一天的时间,但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地触碰自己的体能极限。除了登山这个爱好之外,我也会去看电影与动漫,放松自己。

Q5:在你的研究和学术生涯中,你遇到过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

A5:我的研究涉及了许多方面,有的方面我比较有经验,例如分析和数据处理,是我擅长的领域,但生物、分子与细胞实验则是我不擅长的,这往往需要一些参数上的调整,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等待一个渺茫的结果。没有太多相关经验的我很幸运,遇到了特别好的搭档与室友。我的两位室友都是生物工程与生物化学方向的博士生,其中一位已经毕业了。我经常拿着几乎失败的实验去询问他们的建议与想法。

我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实验失败了我也不会太难过,即使嘴上说说,心里也只觉得还好。而实验有了任何的进展,我都会开心到想发个朋友圈来庆祝一下,这种乐观的心态与来自他人的帮助,帮我解决了这些难题。

Q6: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何打算?你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为社会和科学领域带来怎样的贡献?

A6:我想要去一个景色如画,较为安逸的地方,继续做我的科研。我之前和我所在的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聊天,他在本科毕业后先去了生物科技的企业,又参与了一些和商业相关的事情,最后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科研,便又去读了博士,来到了我们的研究组。在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之后,依然选择了自己的初心,科研。对我而言也是,在我心中,科研是一项崇高的事情,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添砖加瓦,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太过宏大,但只有更多的科研学者一起努力,才能够让社会进步,向着更高的文明与科技水平走去。

Q7:作为一个在美国求学的中国学生,你觉得自己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有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经历想和我们分享?

A7:在美国,我肯定会积极地去了解当地的文化。作为华人社团的一员,我也会想办法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目前我们的社团三分之一的活动都会发在哈佛大学的官网上面,面向所有人参与,展现中华文明的种种精彩之处,例如在元宵节的时候邀请大家来猜灯谜,吃汤圆,例如双语春晚,邀请了许多教授与本地的企业家参与,搭建了一个更为友善的文化交流平台。

Q8:最后,你对于年轻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或者鼓励的话想分享吗?

A8:对于想要读博或是做科研的同学们,除了一开始的热血与憧憬之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与持续不断的努力甚至更加重要。在科研的学术道路当中,你会收获大大小小的惊喜,遇到许多可爱的朋友与前辈,倾听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分享。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为这个社会服务,但如果真的喜欢学术,打算走上这条路的话,那就不要放弃,坚持初心,就一定能看到曙光。

本次中国国际文化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积极角色,也凸显了中国文化对国际舞台的重要贡献。峰会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精英,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合作,加深了全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此外,在峰会闭幕之际,主席杜明蓉和副主席李佳琳表示“峰会的成果还标志着一个全球性文化交流平台的建立,这一平台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还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更多的桥梁。通过这样的高级别交流活动,IHC青年精英联盟期望能进一步强化全球文化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持续发展和扩大其影响力。”

这次峰会的举办,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为参与者和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活动,以持续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IHC青年精英联盟,深耕中国青年社会发展,遵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原则,旨在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联合国SDGs的理论指导下,IHC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平台,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企业家、青年领袖、国际组织成员。我们创立的初衷是深入研究中国青年面临的社会问题,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以促使公共资源更为均衡地服务广大青年。通过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俱乐部的友好合作,我们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全球性合作网络,为IHC成员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助力每一位成员在事业和个人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舆情服务 | 网站建设 | 商务合作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QQ:748492175 | 邮箱:748492175@qq.com 版权所有:中国南京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  网络警察报警岗亭